广州小故事|南宋广州有位超硬核文人
人气:1267时间:2020-07来源:【广州的士票】
广州小故事|南宋广州有位超硬核文人第二十四期在偏安半壁河山的南宋时期,岭南有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。他只有两首词传世,却被誉为“粤词之祖”;他沙场点兵、威名赫赫,以致金军听到他的名字就自行撤兵;他曾七辞参知政事,十三辞丞相……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。文韬武略,威震四方。这样一位技能点满满的硬核人物,是谁?
少有奇节,立志报国广州市越秀区朝天路西侧有一条横街,名崔府街。古朴路面婉转向深,两侧民房高低错落,花架上垂下绿叶红花,妇人抱着婴童与人攀谈……这条充满老广生活气息的市井小巷,在约800年前,是南宋一代名臣崔与之晚年隐居的府邸所在地。
▲崔府街(胡霄摄于2020年6月7日)
崔与之,字正子,号菊坡,广州增城人,幼年丧父家境贫困,却“少卓荦有奇节”,自小立下为民济世之志,却苦于报国无门,在半耕半读中发奋读书。他读书讲究方法,不死抠章句,“读书务通大义,不事章句;为文务得大体,不事缀辑”。
▲玉喦书院。崔与之少年时在罗峰山麓的种德庵书舍求学十余年,后改建为萝坑精舍,后称玉喦书院。(图片采自《广州历史文化名胜》第41页)
淳熙十六年(1189),32岁的崔与之在朋友资助下,毅然离家万里,单身远涉关山,步行至首都临安(今浙江杭州),入太学读书。离家时,他向亲友表示一定要“三年学成以归”。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,他在学舍埋头苦读,更时刻关心边政时事,为后来施政打下良好基础。三年后(1193年),满腹经纶的他在殿试中一举高中,成为岭南由太学取士的第一人。
崔大人长约半个世纪的硬核人生,由此铺开啦……守法持正,奖廉劾贪登第翌年,出生贫寒又朝中无人的崔与之被调往荒远的浔州(今广西桂平)任司法参军,管地方法律事务。当时朝廷在各地设有“常平仓”,用于储粮备荒、调节粮价,但很多粮仓已年久破旧,仓米容易受潮发霉,当地官员却不愿花钱整修。崔与之主动请缨抢修常平仓,砖瓦不够,就将自家房子的瓦片拆下来修葺,保住了百姓的救命粮。
郡守一看,这位小同志很有前途嘛,对此事很为敬服,举荐他任淮西(今安徽河南西部)提刑司检法官。与那些终日沉醉于西子湖边的南宋腐败官僚迥然不同,上任后的崔与之立刻展现了不畏强权的文人硬骨:对京官之子称霸乡里、侵占寺田之事秉公判决,不畏权势,责令其退还田地;又在广西兵变的时候不顾危险,冲城而入,杀其叛首……在为官多年的生涯里,他始终以为民除害为己任,守法持正的政声一直传到朝内。
随后他辗转于江西、广西、川蜀、淮东等地任职,每到一个地方,就主动寻访百姓,了解民生疾苦,当地政务总能很快旧貌换新颜。史书记载,他所经之地,大量的贪官污吏都被绳之以法,有些则被“崔青天”的正气所震慑,望风而逃。
崔与之深受百姓爱戴(胡霄摄于2020年6月4日,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清献园)
深入百姓,为民除害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,嘉定元年(1208年),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崔与之升任广西提点刑狱,当时的广南西路比现在的广西省可要大得多,包括今天的广西、海南全境以及广东西部,这些地方大多较为荒寂,天高皇帝远。崔与之到任后,深入基层,亲自跑遍辖区内的所有军州,所行处“秋毫无扰州县,而停车裁决”,到各地巡察时均自带费用,公务开支不用地方一分一毫。
南宋嘉定元年(1208年)的广南西路,红线标注为其大致范围(图片采自《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》第65-66页,胡霄加工)
在渡海去海南岛之前,当地官员提议问神断案,崔与之不为所动,“我欲为民除害,岂问神邪!”抵达琼州后,他访贫问苦、体察民情,上疏历陈岭南贪官污吏酷刑等十大弊政,后来这十条内容以“岭海便民榜”为名,被刻成石碑以警示后人。为表爱戴,琼地百姓尊称他为“崔相公”,将他的事迹编为《海上澄清录》,以流传后世。
淮东抗金,力挽狂澜虽是以文入朝,但是崔与之却并非纸上谈兵的文弱书生,而是文韬武略集于一身。由于新兴的大蒙古国屡次进攻,嘉定七年(1214年),金国迁都汴京(今河南开封)。南宋朝廷这下着急了,离这么近,金兵趁机南掠宋土如何是好?宁宗亲自召见崔与之,破格授为南宋最前线的淮扬一带的军政长官。
▲南宋两淮地图(图片采自《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》第22-23页)
崔与之抵达扬州,选调守将,整顿军队,加固城防,还收编因工役繁重而逃亡的士卒,当机立断怒斩首谋者,一时军威大振。在深入考察之后,整编淮东一带的民间自卫组织“万弩社”,又招募当地青壮年创立“万马社”,由此“金人亦疑设伏,自是不敢深入”。
逢浙江饥荒,饿殍遍野,流民争相渡江,很多州府因担心饥民扰乱而不敢接收。唯有崔与之大臂一挥,开门抚纳,万余流民因此免于被饿死的命运。
岭南古佛,吓跑金兵崔与之守护边境五年安稳,当他调离扬州时,军民都遮道不舍,垂泪相送。后又护卫蜀地五年,大胆招降了金国名将呼延棫,委以重任,使得金人内部互相猜疑残杀,几年间,川陕地区金兵根本无力侵犯宋境。
▲崔与之立朝图(图片采自《南宋名臣——崔与之》卷首插页)
以科举入仕的他,在发展经济政策上也颇有见地,调整粮食征购措施,大力发展边境贸易,四川恢复了多年少有的兵精、粮足、民富之安定局面,百姓感激地颂崔与之为“岭南古佛,西蜀福星”。
▲崔与之骑马图(图片采自《崔与之传》卷首插页,该图采自广州市新塘镇菊泉中学书画壁)
嘉定十六年(1223年),宰相史弥远召调崔与之回京。金兵一听,主帅要走了,这下没人抵抗得住,是时候一雪前耻了!于是大举兴兵入侵。
事实证明,flag不能立得太早。烽烟又起,身处京师的史弥远慌了手脚,以十万火急快马,传命正准备交接工作的崔与之仍暂领兵。67岁高龄的崔与之迅速率领一帮精干幕僚冲回前线。眼见各城头堡垒又竖起“崔”字旗,金兵慑于其声望,惧而自行撤军。崔与之乘胜追击,杀得金兵仓皇弃营而逃,川蜀边境再次安定。
轻舟出峡,翩然归里成都任上的某一天,崔与之立马剑门,北望中原,此时秦岭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早已沦于金国。他既心系社稷安危,又恨佞臣误国,出任与归隐的矛盾在心中碰撞,提笔写下了豪放雄辉、充满爱国主义的《水调歌头·题剑阁》:万里云间戍,立马剑门关。乱山极目无际,直北是长安。人若百年涂炭,鬼哭三边锋镝,天地久应还。手写留屯奏,炯炯寸心丹。
对青灯,搔白首,漏声残。老来勋业未就,妨着一身闲。梅岭绿阴青子,蒲涧青泉白石,怪我旧盟寒。烽火平安夜,归梦到家山。
▲剑门关(图片采自《生动有趣的建筑史话》第46页)
这个时刻,褪去大将光环的崔与之,只是一位感慨家国难以两全的读书人。“烽火平安夜,归梦到家山”,若是边境不安,家乡的梅子再香甜,他也顾不得想念,只有在烽火平安的夜晚,才能放心做梦思乡。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!虽然流传于世的词仅有两首,但崔与之豪迈雅健的词风对后世广东词人影响极大,开一代“雅健”词风,被誉为“粤词之祖”。
▲崔与之词中所咏“家山”,即广州白云山。晚年回到广州后,也常游白云山,并作诗长吟“何处好寻幽隐地,长松流水白云闲。” (图片采自《广州城脉》第87页)
作为以科举入仕的文人,崔与之的诗和散文成就亦可圈可点,作品多表达忧国爱民之情,细腻真挚,“高华壮亮,犹有唐人遗音”,可惜所著《菊坡文集》已毁于战火。但其对于当时的岭南文学发展,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▲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馆藏广州大典内辑录的崔与之主要著作(胡霄摄于2020年6月9日)
守蜀三年余,此时的崔与之已经年近古稀,在官场多年的他深感朝中朝令夕改,倾轧尤甚,干脆弃官回家,启程南下,毅然返粤。
进有所为,退有所守挥一挥衣袖,深藏功与名。回到广州,崔与之就把住宅建在了今天广州朝天路崔府街,从此深居简出。但刚刚登基的宋理宗却对他特别重视,连下七道诏书,许以参知政事、右丞相等高职,甚至前后四年留着相位等他赴任。崔与之不为所动,先后上疏十三次请辞。就在这来回的下诏与力辞的拉锯之间,他在广州度过了十余年光阴。
▲从前的崔府现在变成了安静平常的街道,附近居民也不知道崔与之故居是什么时候拆掉的。(胡霄摄于2020年6月7日)
南宋初年,广东有支部队叫做摧锋军,据传创始人是军神岳飞的旧部韩京,战斗力和名字一样都很霸气,转战各地,所向披靡。端平二年(1235),因遭受不公待遇,激发兵变,摧锋军从江西一路杀到广州,吓得广州知府连夜逃遁。
闲居在家的崔与之这时已经78岁高龄,但此时广州城群龙无首,岂能坐视不理!为了全城百姓安危,他换上戎装,率领城中官员上到城楼,打起“崔”字帅旗,查问叛乱原因。由于他素有民望,“叛兵望之,俯伏听命”,谢甲候命,一场大祸事就此化解。为表感激,广州人在白云山蒲涧一代为他建起生祠。
驰骋政坛几十年,直到67岁才再一次踏足故土,但崔与之对广州士子、乃至整个岭南文坛的影响都非常深远。据《广东新语》载,就连明代岭南大思想家陈献章,也曾迎崔与之画像至家中,隅坐瞻仰,“若弟子之于师者”。
▲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“清献崔公祠”,门匾为明代学者陈献章手笔(图片采自《佛冈文物》第61、21页)
自中年丧偶之后,崔与之未再续娶妻,生活非常俭朴。崔府宅内种满了菊花,自提匾“菊坡”。因赞赏韩琦所言“士之保初节易,保晚节难”,将自己寝室题匾“晚节堂”,表示自己将永保清白晚节。而他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,正如他所奉行的座右铭“无以财货杀子孙,无以政事杀民,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。”
▲清献园菊坡亭,内立《题崔清献公<言行录>》碑,据考证为明代哲学家湛若水在正德十年(1515)出资刊刻。(胡霄摄于2020年6月4日)
他律亲族极严,不许他们干政,却又将俸禄大部分都用来接济亲友。作为一名高官,按说可以恩荫子弟做官,他却以德才兼备为考察标准,举荐了很多与他没有私交的人才。游似、洪咨夔、魏了翁、李庭芝等经他举荐的人物许多都成了名臣。
1225年,朝廷将增城凤凰山赐给崔与之,他改建为菊坡书院,培养人才,形成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派——“菊坡学派”。与当时冉冉升起的程朱理学大不相同,崔与之倡导经世致用,认为“人才之进退,言路之通塞,国势之安危系焉。”由于曾奋战于抗金第一线,他主张积极防御、安边实边、军民联防、广积军备的军事思想,对战事形势洞察入微。他的高足李昴英后来成为了岭南历史上第一位探花,并继承了老师崔与之的“菊坡”精神,将学派发扬光大。南宋后期至元代初期,菊坡学派堪称广州地区最活跃的学术流派,也是岭南学术的主流学派。
嘉熙三年(1240年),年逾八十的崔与之溘然长逝。理宗震悼,追赠他为太师,谥号“清献”,累追封至南海郡公。临终时,他嘱咐家人“不许作佛事,子侄俱不得求官阶”,薄葬即可。后来,李昴英为理宗讲学,谈及崔一生的事迹与操守,理宗深为感动,大书“菊坡”二字赐给崔家,高悬崔府门前。
▲崔与之墓,位于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坑贝崔屋村。(图片采自《增城文化古迹揽胜》第11页)
成都的三贤祠,广西七星岩上的摩崖石刻,白云山蒲涧的崔菊坡祠,越秀山的菊坡精舍,增城的崔太师祠、菊坡亭、清献园……这些纪念地都寄托着百姓对他的深深怀念。广府人更是对其推重备至,张九龄谥“文献”,崔与之谥“清献”,合称“二献”。